《湖州日报》:市城市集团以绿塑新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发布时间:2025-08-15 18:00:00


20年前,一颗绿色的种子在太湖南岸生根发芽;20年后,这里已然生长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态经济森林。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以先锋之姿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市城市集团作为城市建设运营主力军,正以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以科技之力,撬动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以担当之姿,谱写“双碳”战略的湖州篇章。


从全国首创的公共建筑“碳效码”到填补空白的病死畜禽智能归集仓,从智慧水务的数字化变革到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布局……市城市集团人以“奋斗有我”的先锋斗志,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奋力领跑,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数智降碳  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公共建筑也能有“绿色身份证”?


市城市集团用“碳效码”给出确定的答案。


 “双碳”“双控”背景下,市城市集团下属数字集团聚焦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痛点,发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全国首创公共建筑“碳效码”、首创建筑碳控评价系统、首推建筑碳效数治机制,集成公共建筑电力、燃气、绿电等能源数据,为公共建筑碳排放精准画像,通过构建数智赋能的改革体系,推动建筑领域“双碳”目标落地。



走进云上芯湖州智慧园,湖州市公共建筑碳效码数字化管理平台线下运营中心的大屏上,全市超900组大型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商业、学校、医院等8种主要建筑类型,呈红、橙、黄、蓝、绿分布,碳效等级、排名、实时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以实际运行能耗和实际碳排放为评价基准,将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分为优秀(A级)、较优秀(B级)、有减排潜力(C级)、减排潜力大(D级)、需减排改造(E级)5个等级。”市数字集团表示。


这就好比给每幢建筑发了一封“绿色诊断书”,不仅进行分类、分级,还将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进行对标、公示、管理,让业主单位对建筑能耗情况有感,也给他们指明节能降碳的具体方向,推动建筑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降碳”。


截至今年7月,该平台累计归集1200多万条数据,助力实现监管效率提升70%,全市大型公建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下降15%,年减碳量超6万吨,相当于每年新增森林面积1.8万亩。这些数据背后,是“碳效码”为破解建筑领域“双碳目标难量化、难追踪”共性问题提供的“湖州解法”。


一个“码”,驱动数智降碳全国首创先行,也迎来品牌与成果的双丰收: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金奖、浙江省首批国企“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湖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二十大“改革实践样本”……



就在前不久,经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立项,由湖州牵头,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大中型城市参与编制的团体标准《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强度限值及分级标准》发布实施,标志着建筑碳效治理模式得到行业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该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在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精细化管理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突破,为科学评估、规范管理和有效引导公共建筑实现绿色低碳运行提供了技术依据。”市数字集团表示。


科技创新  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当病死畜禽遇上“智能集装箱”、当豆制品废水“变废为宝”——在绿色发展版图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化学反应正在精彩上演。


 “病死畜禽有专属‘集装箱’,还能云端监管!”这一创新模式,即将在南浔区练市镇落地生根。


据悉,传统病害畜禽的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存在人工搬运、环境污染、疫病防控和保险勘验等问题。难题怎么破?



作为市城市集团逐“绿”征程中的关键落子,下属环保集团以“质”为引领、以“绿”为底色,着力创新病害畜禽智能收运物联化改革,创新打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新模式,成功研发自动化归集仓与密封式周转箱、病死畜禽智能收集设备。与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单位,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该模式通过机械化改造、视觉识别、数据整合、跟踪溯源等技术手段,率先将‘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应用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管理。”据市环保集团介绍,该模式成功破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填补该领域的空白,2023年获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典型案例推介。


这项创新犹如给无害化处理装上“智慧大脑”,不仅让数据交接工作量锐减80%,更将人畜接触次数从4次及以上降至1次,转运效率提升50%以上,疫病传播风险降低75%。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斩获17项专利的创新成果,还孕育出全国首个病死动物智能化收集转运技术规范,为行业树立“湖州标准”。



与此同时,在安吉祖名豆制品厂,一场“点废成金”的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环保集团下属生态研究院创新性地将豆制品生产废水转化为污水处理厂的替代碳源,每年为企业节省碳源采购费用200万元,企业废水资源利用率达80%,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这样的创新实践并不少见:环保领域科研成果上,已累计获33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牵头、参编7项团体标准(其中2项为相关领域全国首个团体标准)、发布5项企业标准。通过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构建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和环境应急救援队,实现社会风险防控效能提升。


节能降耗  澎湃绿色发展新动能


清洁能源是绿色发展的血脉。市城市集团以能源替代为轮,开辟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赛道。


走进南太湖医院,改造一新的换热站内,热管蒸汽机正欢快地工作。就在7月底,这里完成了一场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天然气产蒸汽替代了传统燃煤蒸汽供热。


这项改造如同给医院能源系统施了一场“绿色魔法”:预计每年可节省3400吨,节能率23%,每年节省标煤18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3吨。



聚焦清洁能源、拓展绿色服务,是市城市集团关注民生需求、厚植生态底色的精彩缩影。近年来,市城市集团下属湖州燃气聚焦“1+3+N”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从传统城市燃气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将传统单一燃气供能模式转变为电、气、冷、热等多元化能源供应和多样化增值服务模式。并创新研发天然气一体化供热系统,有效破解燃煤替代困局,目前每年可替代燃煤蒸汽超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


同时,积极推进“送气下乡”民生工程,不仅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碳排放,还减少了村民们的用气成本。截至目前,辖区内郑港村、河西村等16个行政村已完成通气,惠及村民6000余户。当城市燃气网络向偏远乡村延伸,“绿色”已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成为民生权利的载体。


供水领域的能源转型同样风生水起。


在太湖水厂一期的砂滤池、炭滤池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正吸收着阳光。自2017年该光伏项目投运以来,市城市集团下属水务集团的光伏阵列不断扩展版图,延伸到太湖水厂(二期)、西部水厂……目前,总装机规模已达1.85兆瓦,年发电量约240万千瓦时。



去年,市水务集团向小水电、储能等方向发力,打造两个“首例”:西部水厂内2230kW小型水电站应运而生,利用60米富余水头,每年输送760万kWh绿电,这是我市第一个“自发自用”的水厂水电站,其所发电量全部用于西部水厂日常运行,绿色能源占比水厂能耗50%以上。思念食品厂区5套储能设备如“能量银行”般运作,这是市本级第一个食品企业侧储能项目,利用智能组串式储能技术进行“削峰填谷”,每年可节省电费8.4万元。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变化,无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同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市城市集团人正斗志昂扬向新而行,逐绿奋进。

集团新闻
媒体聚焦
多彩视窗
匠心作品
《湖州日报》:市城市集团以绿塑新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发布时间:2025-08-15 18:00:00


20年前,一颗绿色的种子在太湖南岸生根发芽;20年后,这里已然生长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生态经济森林。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以先锋之姿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市城市集团作为城市建设运营主力军,正以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以科技之力,撬动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以担当之姿,谱写“双碳”战略的湖州篇章。


从全国首创的公共建筑“碳效码”到填补空白的病死畜禽智能归集仓,从智慧水务的数字化变革到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布局……市城市集团人以“奋斗有我”的先锋斗志,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奋力领跑,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数智降碳  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


公共建筑也能有“绿色身份证”?


市城市集团用“碳效码”给出确定的答案。


 “双碳”“双控”背景下,市城市集团下属数字集团聚焦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痛点,发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全国首创公共建筑“碳效码”、首创建筑碳控评价系统、首推建筑碳效数治机制,集成公共建筑电力、燃气、绿电等能源数据,为公共建筑碳排放精准画像,通过构建数智赋能的改革体系,推动建筑领域“双碳”目标落地。



走进云上芯湖州智慧园,湖州市公共建筑碳效码数字化管理平台线下运营中心的大屏上,全市超900组大型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商业、学校、医院等8种主要建筑类型,呈红、橙、黄、蓝、绿分布,碳效等级、排名、实时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以实际运行能耗和实际碳排放为评价基准,将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分为优秀(A级)、较优秀(B级)、有减排潜力(C级)、减排潜力大(D级)、需减排改造(E级)5个等级。”市数字集团表示。


这就好比给每幢建筑发了一封“绿色诊断书”,不仅进行分类、分级,还将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进行对标、公示、管理,让业主单位对建筑能耗情况有感,也给他们指明节能降碳的具体方向,推动建筑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降碳”。


截至今年7月,该平台累计归集1200多万条数据,助力实现监管效率提升70%,全市大型公建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下降15%,年减碳量超6万吨,相当于每年新增森林面积1.8万亩。这些数据背后,是“碳效码”为破解建筑领域“双碳目标难量化、难追踪”共性问题提供的“湖州解法”。


一个“码”,驱动数智降碳全国首创先行,也迎来品牌与成果的双丰收: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金奖、浙江省首批国企“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湖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二十大“改革实践样本”……



就在前不久,经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立项,由湖州牵头,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大中型城市参与编制的团体标准《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强度限值及分级标准》发布实施,标志着建筑碳效治理模式得到行业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该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在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精细化管理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突破,为科学评估、规范管理和有效引导公共建筑实现绿色低碳运行提供了技术依据。”市数字集团表示。


科技创新  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当病死畜禽遇上“智能集装箱”、当豆制品废水“变废为宝”——在绿色发展版图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化学反应正在精彩上演。


 “病死畜禽有专属‘集装箱’,还能云端监管!”这一创新模式,即将在南浔区练市镇落地生根。


据悉,传统病害畜禽的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存在人工搬运、环境污染、疫病防控和保险勘验等问题。难题怎么破?



作为市城市集团逐“绿”征程中的关键落子,下属环保集团以“质”为引领、以“绿”为底色,着力创新病害畜禽智能收运物联化改革,创新打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新模式,成功研发自动化归集仓与密封式周转箱、病死畜禽智能收集设备。与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单位,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该模式通过机械化改造、视觉识别、数据整合、跟踪溯源等技术手段,率先将‘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应用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管理。”据市环保集团介绍,该模式成功破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填补该领域的空白,2023年获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典型案例推介。


这项创新犹如给无害化处理装上“智慧大脑”,不仅让数据交接工作量锐减80%,更将人畜接触次数从4次及以上降至1次,转运效率提升50%以上,疫病传播风险降低75%。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斩获17项专利的创新成果,还孕育出全国首个病死动物智能化收集转运技术规范,为行业树立“湖州标准”。



与此同时,在安吉祖名豆制品厂,一场“点废成金”的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环保集团下属生态研究院创新性地将豆制品生产废水转化为污水处理厂的替代碳源,每年为企业节省碳源采购费用200万元,企业废水资源利用率达80%,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这样的创新实践并不少见:环保领域科研成果上,已累计获33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牵头、参编7项团体标准(其中2项为相关领域全国首个团体标准)、发布5项企业标准。通过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构建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和环境应急救援队,实现社会风险防控效能提升。


节能降耗  澎湃绿色发展新动能


清洁能源是绿色发展的血脉。市城市集团以能源替代为轮,开辟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赛道。


走进南太湖医院,改造一新的换热站内,热管蒸汽机正欢快地工作。就在7月底,这里完成了一场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天然气产蒸汽替代了传统燃煤蒸汽供热。


这项改造如同给医院能源系统施了一场“绿色魔法”:预计每年可节省3400吨,节能率23%,每年节省标煤18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3吨。



聚焦清洁能源、拓展绿色服务,是市城市集团关注民生需求、厚植生态底色的精彩缩影。近年来,市城市集团下属湖州燃气聚焦“1+3+N”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从传统城市燃气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将传统单一燃气供能模式转变为电、气、冷、热等多元化能源供应和多样化增值服务模式。并创新研发天然气一体化供热系统,有效破解燃煤替代困局,目前每年可替代燃煤蒸汽超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


同时,积极推进“送气下乡”民生工程,不仅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碳排放,还减少了村民们的用气成本。截至目前,辖区内郑港村、河西村等16个行政村已完成通气,惠及村民6000余户。当城市燃气网络向偏远乡村延伸,“绿色”已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成为民生权利的载体。


供水领域的能源转型同样风生水起。


在太湖水厂一期的砂滤池、炭滤池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正吸收着阳光。自2017年该光伏项目投运以来,市城市集团下属水务集团的光伏阵列不断扩展版图,延伸到太湖水厂(二期)、西部水厂……目前,总装机规模已达1.85兆瓦,年发电量约240万千瓦时。



去年,市水务集团向小水电、储能等方向发力,打造两个“首例”:西部水厂内2230kW小型水电站应运而生,利用60米富余水头,每年输送760万kWh绿电,这是我市第一个“自发自用”的水厂水电站,其所发电量全部用于西部水厂日常运行,绿色能源占比水厂能耗50%以上。思念食品厂区5套储能设备如“能量银行”般运作,这是市本级第一个食品企业侧储能项目,利用智能组串式储能技术进行“削峰填谷”,每年可节省电费8.4万元。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变化,无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同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市城市集团人正斗志昂扬向新而行,逐绿奋进。